1. 碧螺春茶葉傳說是真的嗎
課文原文:
久負(fù)盛名的碧螺春,產(chǎn)于太湖的東山和西山。關(guān)于碧螺春,有這么一個傳說。據(jù)說碧螺春原是一種野茶,生長在太湖東山的碧螺峰石壁上。有一年,野茶長得特別茂盛,采下的茶葉竹簍里裝不下,采茶人就把多余的茶葉放入懷里。誰知茶葉沾著熱氣,透出陣陣異香。“這茶葉的香味嚇煞人!”人們?nèi)铝似饋怼拇?,這種野茶就被叫做“嚇煞人香”。后來,大家覺得這個名字不雅,就根據(jù)此茶原產(chǎn)于碧螺峰,以及古代常用“春”字來代稱茶的習(xí)俗,便給它起了一個頗為雅致的名字——“碧螺春”。碧螺春的采摘已有數(shù)百年的歷史。每年剛交春分,碧螺春茶汛便開始了。隨著幾聲嘹亮的雞叫,整個湖山醒來了。披著晨霧,踏著朝霞,采茶姑娘三五成群,結(jié)伴向茶園走去??罩袕浡幕ㄏ?,翠綠欲滴的茶樹叢中,不時傳來銀鈴般的歡笑聲。太陽升起來了,在湖山的上空鋪開萬道金光,茶園也被染上一層金色。采茶姑娘個個神采飛揚,她們用靈巧的雙手敏捷地從茶樹上摘下一片片嫩芽。綠樹映襯著俊美的身影,構(gòu)成一幅美麗動人的圖畫。入夜,山村里萬家燈火,又是另一番繁忙景象。焙茶手短衣緊襖,利索地把揀好的鮮葉芽倒進(jìn)滾燙的大鍋,叉開五指,在嫩葉中不住地翻拌。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葉如同一條青龍上下翻飛,煞是好看。漸漸地,隨著水分的蒸發(fā),葉芽的顏色變深了,條索纖纖,蜷曲成螺。這時一邊降溫一邊揉捻、搓團(tuán),待到茶葉捏攏放開就能自行松散之時,滿屋子已彌漫著濃郁的芳香。此時的茶葉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細(xì)而不斷,無怪乎人們稱它為“工藝茶”了。如果說看制作碧螺春茶有一種新奇感覺的話,那么,品嘗碧螺春茶就更有一種陶醉的感受了。夕陽西下,明月初升。在院中擺上一張桌子,幾個人團(tuán)團(tuán)圍坐,取一套青花陶瓷茶具,倒上七八十度的溫開水,然后分別放入一小撮碧螺春茶。茶葉如青螺入水,旋轉(zhuǎn)著飛速下沉。這時葉芽伸展,茸毛輕舒,一旗一槍,嫩綠透亮,姿態(tài)極其動人。整個白瓷杯中,湯色碧綠清澈,清香撲鼻而來。輕輕抿上一口,清新爽人。茶水入肚,口中仍感到甜津津的,讓人回味無窮。朋友相聚,品茶談心,那份真誠的情誼隨著濃郁的茶香飛溢四周……碧螺春以它獨特的色、香、味、形贏得了人們的喜愛。有位外國詩人在品茶之余,還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湯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2. 真正的碧螺春茶葉是什么樣?
碧螺春屬于綠茶,不發(fā)酵、性偏寒,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產(chǎn)于江蘇省蘇州市吳縣洞庭山(東山、西山),也稱洞庭碧螺春。
注意:不是所有的茶都叫洞庭碧螺春,只有江蘇洞庭山生產(chǎn)的綠茶才叫洞庭碧螺春。
碧螺春以“形美、色艷、香濃、味醇”而聞名的碧螺春,其外形特點為:條索纖細(xì),卷曲成螺,滿身披毫,銀白隱翠,香氣濃郁,有天然的花果香,滋味甘醇,回味綿長,湯色嫩綠清澈,葉底芽頭細(xì)嫩柔勻。
當(dāng)?shù)氐牟柁r(nóng)形容碧螺春“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花果香味,鮮爽生津”。
3. 碧螺春茶葉是哪兒產(chǎn)的
碧螺春是中國傳統(tǒng)名茶,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屬于綠茶類,已有1000多年歷史。碧螺春產(chǎn)于江蘇省蘇州市吳縣太湖的東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蘇州吳中區(qū))一帶,所以又稱“洞庭碧螺春”。
唐朝時就被列為貢品,古人們又稱碧螺春為“功夫茶”、“新血茶”。高級的碧螺春,茶芽之細(xì)嫩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萬個。炒成后的干茶條索緊結(jié),白毫顯露,色澤銀綠,翠碧誘人,卷曲成螺,產(chǎn)于春季,故名“碧螺春”。此茶沖泡后杯中白云翻滾,清香襲人,是中國的名茶。主要工序為殺青、揉捻、搓團(tuán)顯毫、炒青。
4. 碧螺春茶葉的來歷
據(jù)清代《野史大觀》(卷一)載:“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產(chǎn)野茶數(shù)株,土人稱曰:‘嚇煞人香’??滴跫好?.....撫臣朱犖購此茶以進(jìn)......,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曰碧螺春。
碧螺春自地方有司,歲必采辦進(jìn)奉矣。”又據(jù)相傳,明朝期間,宰相王鰲,是東后山陸巷人,“碧螺春”名稱系他所題。又據(jù)《隨見錄》載“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細(xì),味甚甘香,俗稱‘嚇煞人’,產(chǎn)碧螺峰者尤佳,名‘ 碧螺春’”。 若以此為實,則碧螺春茶應(yīng)始于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聲顯赫了。也有人認(rèn)為:碧螺春是因形狀卷曲如螺,色澤碧綠,采于早春而得名。據(jù)《蘇州府志》載:“洞庭東山碧螺石壁,產(chǎn)野茶幾株,每歲土人持筐采歸,未見其異。康熙某年,按候采者,如故,而葉較多,因置懷中,茶得體溫,異香突發(fā)。采茶者爭呼:嚇煞人香!茶遂以此得名?!?/p>
碧螺春名字的由來又據(jù)清代王應(yīng)奎《柳南隨筆》記載:清圣祖康熙皇帝,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第三次南巡車駕幸太湖。巡撫宋犖從當(dāng)?shù)刂撇韪呤种煺庂彽镁频摹皣樕啡讼恪边M(jìn)貢,帝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日“碧螺春”。這即是碧螺春雅名由來的故事之一。后人評曰,此乃康熙帝取其色澤碧綠,卷曲似螺,春時采制,又得自洞庭碧螺峰等特點,欽賜其美名。從此碧螺春遂聞名于世,成為清宮的貢茶了。
5. 假的碧螺春都是啥茶葉
一般在泡茶上很有考究,碧落春呈蝸牛型裝,首先泡茶不能用滾開水,80度就可以,先沖兩次,兩次的水不要喝,逼干,再兌開水泡一會,大約5‐10分鐘再倒入杯中,慢慢品嘗,感覺就不一樣。
6. 假的碧螺春是什么茶
1. 聞
首先可以拿出干茶葉,細(xì)細(xì)聞一下茶葉的味道,如果香味濃郁刺激,那就不建議飲用。
2. 摸
香精茶一般都是由“品質(zhì)比較差的茶葉”翻新而成的,盡管氣味可以作假,但是觸感騙不了人,可以用手輕輕揉捻茶葉,如果觸感粗糙、手上留香持久,那就基本可以判定為假茶葉。
3. 看
看外包裝,如果瓶子上,沒有GB/T或GHT的字樣,那就說明沒有正規(guī)批號資質(zhì),這樣的茶葉也是不太建議大家飲用的。
香精茶中數(shù)十種的化學(xué)物質(zhì),如果經(jīng)常飲用,可能反而會損害健康,增加身體的代謝壓力。
7. 茶葉為什么叫碧螺春
碧螺春是綠茶。
是采摘鮮嫩的芽葉,經(jīng)過殺青、揉捻、搓團(tuán)顯毫、炒青、炒制等工序制成,具有條索緊結(jié)、卷曲如螺、白毫畢露、銀綠隱翠、葉芽幼嫩的特點,沖泡后茶湯嫩綠清澈明亮、葉底嫩勻多芽、香氣嫩香清幽、滋味甘醇鮮爽。
碧螺春是綠茶,產(chǎn)于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qū)太湖的東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一帶,是采摘質(zhì)地鮮嫩的芽葉,經(jīng)過殺青、揉捻、搓團(tuán)顯毫、炒青、炒制等工序制成,具有條索緊結(jié)、卷曲如螺、白毫畢露、銀綠隱翠、葉芽幼嫩的特點。
8. 碧螺春是不是名茶
碧螺春是中國傳統(tǒng)名茶,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屬于綠茶類,已有1000多年歷史。碧螺春產(chǎn)于江蘇省蘇州市吳縣太湖的東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蘇州吳中區(qū))一帶,所以又稱"洞庭碧螺春"。
9. 碧螺春茶葉傳說是真的嗎還是假的
碧螺春年產(chǎn)約2500000斤
碧螺春茶葉早在隋唐時期即負(fù)盛名,有千余年歷史。傳說清康熙皇帝南巡蘇州賜名為“碧螺春”。由于洞庭山地理環(huán)境獨特,四季花朵不斷,茶樹與果樹間種,所以碧螺春茶葉具有特殊的花朵香味。
碧螺春以江蘇省吳縣太湖之濱的東、西洞庭山出產(chǎn)的茶葉為最佳。碧螺春條索緊結(jié),蜷曲似螺,邊沿上一層均勻的細(xì)白絨毛。泡在開水中,杯中猶如雪片飛舞,慢慢舒展成一芽一葉。湯色碧綠,味道清雅,經(jīng)久不散。
10. 碧螺春茶為什么叫碧螺春
這是因為碧螺春的品級不同,下面介紹一下碧螺春的品級和各自的外形。
國家標(biāo)準(zhǔn)對洞庭碧螺春茶按產(chǎn)品質(zhì)量分為特一級、特二級、一級、二級、三級五個等級,其中特一級、特二級最為名貴。芽葉隨1~7級逐漸增大,茸毛逐漸減少。炒制鍋溫、投葉量、用力程度,隨級別降低而增加,即級別低鍋溫高,投葉量多,做形時用力較重。碧螺春茶每年春分前后采摘,谷雨前后結(jié)束,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碧螺春茶品質(zhì)最為上乘。通常采一芽一葉初展,芽長1.6—2.0厘米的原料,葉形卷如雀舌,稱之“雀舌”。 一般過了4月20日的茶葉,當(dāng)?shù)厝司筒唤斜搪荽毫?,而叫炒青?/p>
特一級:條索纖細(xì),卷曲成螺,滿身批毫,銀綠隱翠,色澤鮮潤,香氣嫩香清幽,滋味甘醇鮮爽,湯色嫩綠清澈明亮,葉底嫩勻多芽,在鮮葉挑揀上從碧螺春茶一芽一葉炒制,改為單芽。
特二級:條索纖細(xì),卷曲成螺,茸毛披覆,銀綠隱翠,清香文雅,濃郁甘醇,鮮爽生津,回味綿長。葉底嫩勻多芽.特二級茶是碧螺春中的上品。
一級:條索尚纖細(xì),卷曲成螺,白毫批覆,勻整,嫩爽清香,滋味鮮醇爽口,湯色綠而明亮、,葉底細(xì)嫩,綠,明亮.是挑揀一芽一 葉而炒制有"一嫩(芽葉)三鮮"(色、香、味)之稱。
二級:卷曲如螺,白毫畢露,銀綠隱翠,葉芽幼嫩,沖泡后茶味徐徐舒展,上下翻飛,茶水銀澄碧綠,清香襲人,口味涼甜,鮮爽生津。
三級:條索纖細(xì),卷曲成螺,茸毛披覆,銀綠隱翠,清香文雅,濃郁甘醇,鮮爽生津,回味綿長,是辦公室及居家日常用茶的首選。
特級:炒青價格低,產(chǎn)期大約四月既雨前茶,此茶口味較早春的茶葉稍濃,耐泡。
一級炒青茶:外形尚成螺,色澤深綠。尚整,稍有青殼碎片,滋味尚純正,湯色黃綠,葉底尚嫩欠勻,稍有青張,綠稍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