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代茶藝的主要形式
① 三國以前的茶文化啟蒙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fā)現(xiàn)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jīng)》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yī)學(xué)價值。西漢以將茶的產(chǎn)地縣命名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國魏代《廣雅》中已最早記載了餅茶的制法和飲用: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質(zhì)形式出現(xiàn)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xué)而形成茶文化。
?、?晉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隨著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guān)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jīng)脫離作為一般形態(tài)的飲食走入文化圈。
③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中唐時,陸羽《茶經(jīng)》的問世使茶文化發(fā)展到一個空前的高度,標志著唐代茶文化的形成?!恫杞?jīng)》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xué)雙重內(nèi)容,探討了飲茶藝術(shù),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chuàng)中國茶道精神。
?、?宋代茶文化的興盛
宋代茶業(yè)已有很大發(fā)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fā)展。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已出現(xiàn)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晚明時期,文士們對品飲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講究“至精至美“之境。
⑥現(xiàn)代茶文化的發(fā)展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茶葉從1949的年產(chǎn)7500T發(fā)展到1998年的60余萬T。茶物質(zhì)財富的大量增加為我國茶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chǔ)。
2. 中國茶藝宋代發(fā)展歷程
茶文化歷史悠久,南北飲茶各有千秋,對于這種南北茗飲之俗的差異,引發(fā)了一場爭論。當時,蘇軾曾說:“茶之中等者用姜煎,信可也,鹽則不 可?!彼牡艿芴K轍在《和子瞻煎茶》詩中也嘲諷了“北方茗飲無不有,鹽酪椒姜夸滿口”的習(xí)俗, 還有人批評了“柘羅銅碾棄不用,脂麻白土須盆研”。
黃庭堅則在《煎茶賦》中說:上等茶中放鹽 是“勾賊破家,滑竅走水”。甚至有人連其他的佐料也一概反對:飲茶“入鹽及味。 不知蔥去昏, 梅去倦,如不昏不倦,亦何必用! ”(林淇《山林清事》)在他看來,辛辣的蔥使人清醒,味酸的梅使 人精神興奮,人既清醒又不疲倦的時候,是不必用這些“茶果”的。
但是,蘇軾的意見雖然為多 數(shù)人首肯,但也有不同意見的挑戰(zhàn)。南宋陳鵠的《耆舊續(xù)聞》一書就說:蘇軾“不知今日吳門、昆 陵、京口,煎點茶用鹽由來已久,卻不曾有用姜者”。 不過,他對各種飲茶習(xí)俗的差異,都有正確 的看法:“風土嗜好,各有不同。
”而這種“風土嗜好,各有不同”,也反映在與宋同時存在的遼、金政權(quán)。自唐代開始,中原飲 茶習(xí)俗便向邊疆傳播,但從文化意義上的飲茶活動是自宋代才擴展到邊疆民族的。遼朝與五代同始,與北宋同終。它雄踞長城內(nèi)外,與中原王朝兵連禍結(jié)之時雖不少,但化干 戈為玉帛之時則更多。
他的動向,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到當時中原王朝的盛衰乃至興亡。遼、宋 雖是相持對峙,但到澶淵之盟后卻以兄弟之禮相互來往。和好關(guān)系延續(xù)了近一百二十年,雙方 文化、經(jīng)濟的交往總是不斷。
遼朝是契丹人建立的國家,常以“學(xué)唐比宋”勉勵自己。
所以,宋 朝有什么風尚,很快會傳到遼國。 少數(shù)民族以牧獵為生,多食乳、肉,而乏菜蔬,飲茶既可幫助消 化,又增加了維生素,所以比中原人甚至更需要茶。
自唐宋以后行“茶馬互市”,把茶作為吸引、 控制少數(shù)民族的“國策”,這也使邊疆民族更以茶為貴。談修《滴露漫錄》記載:“茶之為物,西戎 吐蕃,古今皆仰給之。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 青稞之熱,非茶不解。
是山林草木之葉,而關(guān) 系國家大經(jīng)?!彼纬牟栉幕?,首先是通過使者把朝廷茶儀引人北方。遼朝朝儀中,“行茶”是重要內(nèi)容。 《遼史》中有關(guān)這方面的記載比《宋史》還多。宋使入遼,參拜儀式后,主客就座,便要行湯、行 茶。
宋使見遼朝皇帝,殿上酒三巡后便先“行茶”,然后才行肴、行膳?;实垩缢问梗渌Y儀后 便“行餅茶”。重新開宴要“行單茶”。遼朝茶儀大多仿宋禮,但宋朝行茶多在酒食之后,遼朝則 未進酒食首先行茶。
至于遼朝內(nèi)部禮儀,茶禮更多。如皇太后生辰,參拜之禮后行餅茶,大饌開 始前又先行茶。契丹人有朝日之俗,崇尚太陽,拜日原是契丹古俗,但也要于大饌之后行茶,把 茶儀獻給尊貴的太陽。 宋朝的貢茶和茶器也傳入遼朝,宋朝賀契丹皇帝生辰禮物中,有“金酒食 茶器三十七件”“的乳茶十斤,岳麓茶五斤”,契丹使過宋境各州縣,宋朝官吏亦贈茶為禮。
(見 《契丹國志》)而且,遼也有“以茶結(jié)客”的禮俗,《萍州可談》記載茶見于唐時,味茶而轉(zhuǎn)甘。 晚采者為茗。今世俗客至則啜湯,去則啜湯。 湯取藥材甘香者屑之,或溫或涼,未有不用甘草 者。
此俗遍天下。先公使遼,遼人相見,其俗先點湯,后點茶,至飲會亦先水飲,然后品味 以進?!庇捎谶|國地處北方,以牛羊肉食為主,故愛好緊壓茶,既便于長途運輸和貯存,又茶濃而醇, 適合調(diào)制奶茶。不過,遼對宋的飲茶方法還是熟悉和欣賞的,已出土的文物就提供了這方面的 例證。
1971年春發(fā)現(xiàn)于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qū)下八里村東北正山南坡的遼墓點茶圖壁畫,存 于遼天慶六年(1116年)張世卿墓室。壁畫描繪的是唐末至宋時流行的點茶情景,畫面正中一 張朱紅色高桌,桌上有黑色帶黃扣的圓盒和白色大缽,兩只有黑色托子托承的白盞。
桌前放置 著一只火勢正旺的五足火爐,上置白色的瓶,瓶領(lǐng)細長,瓶口有蓋,自口沿下至腹部有嘴,另一側(cè) 是向上昂曲的細流。 桌后兩側(cè)各立侍者,左側(cè)一人左手托盞,右手持調(diào)羹在盞內(nèi)攪動;右側(cè)一人 左手扶桌面,右手執(zhí)與火爐所置形狀相同白瓶,正準備向盞內(nèi)傾倒。
壁畫生動再現(xiàn)了當時流行 的點茶習(xí)俗,是飲用末茶的寶貴形象資料。當時與宋對峙的還有金朝,是公元12世紀初以生活在東北“白山黑水”間的女真族為主體 建立的王朝,共存在119年。 金朝的版圖超過了同時期的南宋。
金朝有許多制度是繼承唐和 遼、宋的,飲茶也是金朝各族人的一種時尚。宋德金著《金代的社會生活》對此有較詳細的記 載:金國本不產(chǎn)茶,所需茶葉來自“宋人歲貢”和貿(mào)易于宋之榷場。(《金史?食貨志四》)金朝的 版圖擴大到中原之后,曾提倡種茶樹,但主要還是來自與南宋貿(mào)易所得,因此茶葉格外珍貴。
茶的地位可與酒并駕齊驅(qū),甚至高于酒。酒是所有賓客同飲,而茶卻僅“留上客數(shù)人啜之”,茶的 貴重可想而知。飲茶被視為儒雅的表現(xiàn),《金虜節(jié)要》說:熙宗自幼受漢文化熏陶,“分茶焚香” “徒失女真之本態(tài)”。
飲茶之風在各階層中都很盛行,“上下競啜,農(nóng)民尤甚,市井茶肆相屬”。 (《金史?食貨志 四》)有些文人以茶代酒,品茶成癖。飲茶之風日甚一日,茶葉消耗量大增,宣宗元光二年(1123 年),“河南、陜西凡五十余郡,郡日食茶率二十袋,袋直銀二兩,是一歲之中妄費民銀三十余萬 也”。
(《金史?食貨志四》)朝廷官員紛紛要求禁茶,規(guī)定飲茶者的范圍,不得隨意儲存、饋獻和 出售茶葉。 泰和五年(1205年)十一月,“尚書省奏:‘茶,飲食之余,非必用之物……商旅多以絲 絹易茶,歲費不下百萬,是以有用之物易無用之物也。
“若不禁,恐耗財彌甚。遂命七品以上官, 其家方許食茶。仍不得賣及饋獻。不得留者,以斤兩立罪”。(《金史?食貨志四》)六年、七年 連續(xù)定茶禁。 (《金史?章宗紀四》)八年七月,有人“以茶乃宋土草芽,而易中國絲綿絹有益之 物,不可也”。
宣宗元光二年規(guī)定:“親王、公主及見任五品以上官,素蓄者存之,禁不得賣、饋,余人并禁之。犯者徒五年,告者賞寶泉一萬貫(《金史?食貨志四》)不過,茶雖短期可禁,俗 卻依舊風行。 南宋與金對峙時,宋朝飲茶禮儀、風俗同樣影響到女真人。
女真人又影響到夏朝 的黨項人。自此北朝茶禮大為流行。金代的女真人不僅朝儀中行茶禮,民間亦漸興此風。女真 人婚禮中極重茶,男女訂婚之日首先要男拜女家,這是北方民族母系氏族制度遺風。當男方諸 客到來時,女方合族穩(wěn)坐炕上接受男方的大禮參拜,稱為“下茶禮”,這或許是由宋朝諸王納妃 所行“敲門禮”的送茶而來。
在宋代這一歷史時期,遼、金在中國飲茶習(xí)俗的普及和推廣上同樣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中華民族各民族之間自古以來就有著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密切關(guān)系,友好交往是民族關(guān) 系的主流,而宋代茶文化歷史正是這種主流的血脈。
3. 北宋茶藝家
唐代,來中國的日本僧人數(shù)量大增,他們在回國時,不僅帶回了中國的茶葉、具和飲茶方式,還將茶籽帶回國,發(fā)展了日本的茶業(yè)。
隨著茶在日本不斷普及,日本茶道也應(yīng)運而生。日本茶道是在我國宋朝寺院茶道基礎(chǔ)上建立起來的。抹茶道的沏茶方法采用的是我國宋代的點茶法。
在日本,茶道被看作十分獨特的品茶藝術(shù)和飲茶方式,是日本人修身養(yǎng)性,提高文化素養(yǎng)和進行社交的手段。
4. 宋代茶藝的精神內(nèi)涵
在中國茶文化發(fā)展歷程中,宋代茶飲是最為活躍和講究的。
宋朝人的茶葉多以團茶、餅茶為主,在前段時間電視劇《知否》中我們也看到喝茶之前要把茶擂開、碾碎、然后在篩末,煮水,最后開始點茶。這就起宋朝人最常用的飲茶方式——點茶。
宋代是極其講究茶道的一個時代。宋微宗趙信撰《大觀茶論》,蔡襄撰《茶錄》。那時無論皇宮貴族到士大夫都喜愛茶道。
宋代斗茶之風極盛,文人雅士更流行斗茶。斗茶是一種茶葉品質(zhì)之間的比較,最早應(yīng)用于貢茶的選購和市場價格的競爭,因而斗茶又稱“茗戰(zhàn)”。
斗茶主要是看茶水的顏色,茶湯色澤白為上,青白、灰白、黃白依而次之。二是看湯花保持的時間,保持長而貼盞不退為勝,湯花退較快先出現(xiàn)水痕則為輸。
如果說斗茶太功利,那么分茶就是一種藝術(shù)的享受。將茶粉放入茶盞注入沸水,用茶筅擊打茶湯,茶湯表面會泛起茶沫,再次注入沸水,茶湯與茶盞 會幻化出許多美麗的圖案,形成一幅幅美麗的水墨畫,不同的茶具會有不同的效果,宋代茶飲對茶具的要求也是很高的,這也促進了宋代瓷器的發(fā)展。
其實,拋開這些形式不談。品茶,品的不過就是一份閑情逸致。若心無旁騖,即使是喝白開水也能品出一股清甜;心焦氣躁,則香茗入口也化作苦澀。
以史為鑒,可以知得失。這里是吹泡泡的豬,歡迎各位同好指點交流探討,敬請關(guān)注。
5. 宋代的茶藝術(shù)主要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點茶、焚香、掛畫、插花:宋代生活中的“四藝”茶 詩情花意。
四藝,通常指中國文人所推崇和要掌握的四門藝術(shù),即琴、棋、書、畫,又稱為“文人四藝”,或“秀才四藝”?!扒佟敝傅氖菑椙伲ǘ嘀腹徘伲?、“棋”指的是弈棋(多指圍棋和中國象棋)、“書”指的是書法、“畫”指的是繪畫。扎、糊、繪、放:中國風箏技藝中的“四藝”說風箏。說、學(xué)、逗、唱:相聲中的“四藝”。點茶、焚香、掛畫、插花:宋代生活中的“四藝”茶 詩情花意-中華插花展。算術(shù)、幾何、音樂、天文學(xué):畢達哥拉斯把這四門學(xué)科作為“四藝”(Quadrivium),另外加上文法、邏輯和修辭學(xué)三門,構(gòu)成“七藝”,是歐洲中世紀教育的必修七門課畢達哥拉斯和畢達哥拉斯學(xué)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