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盛產茶葉的地區(qū)
1、北京老舍茶館
老舍的戲劇《茶館》被人們所熟知,可是你知道"老舍茶館"嗎?
位于北京前門箭樓西側的老舍茶館,以其濃郁的民族風格、文化特色和"老二分"的精神,不僅備受國人青睞,更吸引著眾多外賓的目光。至今,已有40多位首腦級外國貴賓蒞臨。
2、中華茶藝山莊
中華茶藝山莊坐落在重慶永川的風景區(qū)--茶山竹海之中,除了規(guī)模宏大的茶藝樓,山莊還有獨立的茶餐廳、星級賓館、茶浴樓、露天茶園、篝火晚會、娛樂區(qū)。山莊注重中華茶文化的傳播,擁有西南首家中華民族茶文化展覽館,展現了中國三千年的品茗史和不同民族的飲茶習俗。
3、春來茶館
革命現代京劇《沙家浜》可謂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阿慶嫂開的那家春來茶館更是深入人心,成為了一個無形的品牌。既然無人以此注冊知識產權和名稱專利,便有聰明的老板"乘虛而入",杭州有人打出了"春來茶館"的招牌。據說買賣不錯。
4、四川皇城老媽壩調茶社
您去過四川鄉(xiāng)間的壩子嗎?如果沒去過,介紹您去一處開在樓上的壩子如何?這家獨出心裁開在樓上的壩子在成都皇城老媽食府的樓上,名曰"壩調茶社",原汁原味的老虎灶、銅壺、蓋碗茶、茶博士……當然是高級化了的鄉(xiāng)土味,但別害怕,價格并不貴。此外茶社里還有地方志館、民俗文化館、會議室。
5、康齡軒茶館
京城鐘鼓樓西面的鑄鐘廠胡同最近新開了一家"康齡軒"老年茶館,在這里,只需花上兩元錢就能泡上一壺茶喝上它一整天。此外,還可以盡興地對弈、練歌、唱戲、聊天、聽健康講座、學手指操。茶館有個由20多人組成的京劇票友隊,鑼、鼓、镲家什齊全,每周定期演出,吸引了一批戲迷。這里成了老年人消閑解悶、會友聊天的好地方。
6、球迷居茶樓
在成都,乃至周邊地區(qū),提起"球迷居茶樓",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至于球迷,那就更不必說了。茶樓大廳前那個木制的巨型足球是球迷居的標志,重2.5噸,上面全是足球名人和球迷的簽字,米盧的大名也在其上。足球十強賽期間,這里每天都是爆滿。不知添了多少椅子,還是坐不下,最后只好賣票。既然是球迷居,就要方便看球。這里大背投、大投影、彩電分布于大廳、小廳、墻角四處,坐在哪兒、走在哪兒全能看到足球實況轉播。
7、石家莊三義空中茶樓
茶樓的名字給人一種誘惑和猜想。在石家莊體育南大街南端,坐落著該市的標志性建筑--石家莊電視塔,塔高280米。在鋼結構的發(fā)射塔中,其規(guī)模居亞洲第二,全國第一。三義空中茶樓就設在電視塔的中層,距面190.5米,相當于70層樓高,稱其空中茶樓實不為過。
8、小小茶藝館
位于北京呼家樓地區(qū)的小小茶藝館面積雖小,僅有十七八平方米,四張茶桌,卻小得可愛,韻味十足。它裝修風格典雅,色彩搭配協調,融古典與現代之美于一體,使人備感家的溫馨。家庭茶藝講習,是小小茶藝館的一大特色,她可讓您一家老少三代在識茶、習茶、品茶的學習過程中,充分感受一份溫情、一份愛意、一份樂趣,共同領略中華茶文化的傳統魅力。此外,它獨創(chuàng)的"小小茶餃"也是京城一絕呢。
9、緣緣宿茶藝館
曾創(chuàng)作了《星星知我心》的著名臺灣劇作家張龍光先生,以前每次從臺灣來北京都要給朋友帶來正宗的臺灣茶葉,大家喝了都說好,于是越帶越多。但苦于沒有一個品茶聊天的好地方,于是緣宿茶藝館應需而生了。臺灣茶在生產上很有講究,大多產在高山地帶,施用有機肥,沒有任何污染。臺灣茶的品種也很多,其中僅高山烏龍就有十多個品種。這些品種在緣宿茶藝館都可以品嘗到。
10、明慧茶院
在北京的西山之麓,有一座始建于遼代的千年古剎--大覺寺,明慧茶院就開在大覺寺中。從這里望出去,層巒疊嶂,林?;?,古樹玉蘭,芳韻出情。此處山泉甘洌,取之不盡。在此飲茶,自會心曠神怡,疑入天上人間。
11、小梨園評書茶館
北京朝陽區(qū)文化館的"小梨園"麗如評書場,今年2月初正式開講。評書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年逾六旬的連麗如首開書壇。她那豪情勃發(fā)、韻調鏗鏘的評書深深地吸引了眾多的聽眾。能容納100多人的書場盡可能地還原了老式書茶館的經營方式。
12京都文軒茶藝館
茶藝館的創(chuàng)意讓戰(zhàn)爭與和平熱吻,衣帽架主架是我軍現裝備的37毫米高射炮彈,底托由八o二迫擊炮彈組成,下面三個支腿采用防-1式手雷,上下幾對衣鉤為八o二自動步槍彈殼。茶館右前廳有一池溪水嘩嘩地響著,水旁一棵高大的枝繁葉茂的橡膠樹栽在一只綠色的炮彈箱內。獨具匠心的設計,得到了許多共和國老將軍的青睞。
13清緣坊茶藝館
清緣坊茶藝館坐落于北京五棵松地區(qū)。緣何說民俗味最濃呢?且不說一進門處的那個曲尺型大柜臺和那架逼真的大水車,單是墻上的各種極具民俗風味的飾物就足以讓你看上大半天。驢皮影、老窗欞、古棋譜、編織結……擺設有各式瓷器,張掛有字畫、對聯。下一步還要推出造紙、活字印刷、制陶、彩繪……反正全是民俗、傳統、文化,讓你品足了其中的韻味。
14、王老吉涼茶店
王老吉涼茶店的涼茶,并非街頭巷尾的茶攤上所賣的涼茶水,而是擇用具有清熱解毒、消暑祛火、補精益氣并具有止渴生津種種功效的草藥,使之與茶葉配伍而煎成的藥湯,即藥茶。早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前后,王老吉就在廣州創(chuàng)辦了涼茶店,不久即推行及于香港,風靡一時。待初成規(guī)模之后,即以香港為跳板,將涼茶店開到東南亞各國。王老吉涼茶店歷時久矣,尤其在香港,這種藥茶獲得了民眾的普遍認同。
15、名泉茶藝館
青島市南區(qū)的云霄路是海濱一處新興的旅游繁華區(qū),這里有聞名全市的海鮮一條街,名泉茶藝館就坐落于街的入口處。名泉茶藝特色何在?清澈、甘洌的嶗山泉水沖泡遠道而來的臺灣名茶,正可謂名泉伴名茶,濃沏淡沖總相宜了。
16、騾馬市有家胡同茶攤
在京城宣武區(qū)騾馬市街巷有家街頭茶攤,這是胡同里的老街坊們自己辦的,支張茶桌,泡壺花茶,老街坊們花上幾角錢喝茶、聊天、玩鳥,好不快活。
17、碧水丹山茶藝館
伴著古箏的悠揚旋律,茶藝小姐的表演優(yōu)美嫻熟,那一招一式,絕不是刻意而為。坐落在北京西城的碧水丹山茶藝館有一支精湛的經過嚴格訓練的茶藝表演隊,以主題鮮明的武夷傳統茶藝、茶歌舞及民俗茶道表演再現了中國茶文化和地方民俗風情。
2. 我國盛產茶葉的地區(qū)有哪些
主要分布在南方一帶,因為南方是茶葉的盛產區(qū),福建,廣東,云南,杭州。
3. 我國茶葉產量最大的地區(qū)
浙江
4. 我國有幾大茶葉產區(qū)
“中國最大的茶園”就在浙江的松陽縣,全縣擁有超12萬畝茶園,最密集超8萬畝。由于深藏在麗水的深山里,在國內的知名度不高,近年來才大力拓展旅游,旅游起來之后,這里的青山綠水成了很大旅游賣點,當地以巨大茶田、明清古鎮(zhèn)、少數民族村寨、云霧山等為旅游主要特色。
中國國家地理曾把松陽,譽為“最后的江南秘境”,松陽縣的人口很少,山多地少,除了漢族以外,有畬族、苗族、回族、壯族、白族、土家族等很多少數民族居住,不少山區(qū)的山頂建有少數民族村寨,所以風光景色都較為特別。
由于松陽是留存完整的“古典中國”縣域樣板,歷史上由于一直地處深山,不在交通干道的節(jié)點上,所以避開很多的戰(zhàn)爭戰(zhàn)亂,保存的較為原始古樸。多數人來松陽旅行,多會去古建筑特別多的松陽老縣城,這里的老縣城是首批浙江省級旅游風情小鎮(zhèn),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老城內的明清古街,堪稱是是一部 “活著的清明上河圖”,多為清代至民國建造的土木結構二層樓房,古街上充滿的歷史悠長的積淀。
但其實在松陽,具有世界知名度的景點,反而是這里的一座茶園“大木山茶園”。這座茶園里有棟很高冷的茶室,還曾登上福布斯雜志,被世界所知曉,成為當代中國建筑的一個小代表。這座茶室完全融入了這里的茶田之中,臨靠著一處碧綠的魚塘。
大木山茶室,是著名女建筑師徐甜甜的作品之一,茶室榮登2015年福布斯雜志建筑與景觀板塊。這位徐甜甜女建筑師,從清華大學畢業(yè)后赴美國哈佛攻讀,而后從業(yè)于美國和荷蘭的建筑事務所,從2005年回到國內發(fā)展,她的一系列作品,如宋莊美術館、杭州西溪會議中心、長白山公共活動中心等等,都在業(yè)內都很有影響。
茶園沉寂了千年之后,一座新茶室讓這片茶園享譽了全球
自從松陽大木山竹亭和茶室上了福布斯雜志,后來又上了國內很多大平臺網站的首頁,被大量的轉發(fā)和傳播,讓這里成為一處中國的網紅景點。直至今日,這里的一棟茶室,一直都在被預定,一些很文藝和高端的會議都在這里舉行,雖然茶室外面看其實看不出多少神奇的感覺,但內部設計確實非常的精妙。
很多人因為茶室的出名,而知道了大木山茶園以及茶園騎行。松陽全縣擁有茶園11.56萬畝,連片的茶園面積有8萬畝之多,大木山茶園是松陽生態(tài)茶園的典范,茶園核心景區(qū)面積2300余畝,是“中國最大的騎行茶園”,旅游主要都集中的核心區(qū)位置。
雖然這里缺少平整的耕地,都是丘陵和山脈,但云霧繚繞的氣候和多礦物質的土壤,讓這里非常合適種植茶葉,而且是整個山谷大片區(qū)域都是茶園,航拍場景壯觀。
松陽這里成為了浙南重要茶葉產地,當地種植各類的茶葉,還是很多茶葉種植研究的重要科學基地。當地白茶、 龍井 、銀霜、福云等茶的品種皆有種植,是一個非常有茶文化的地方,當地古鎮(zhèn)的很多財富,都是因為種茶而生。
松陽其實還是中國綠茶第一市,每年出產和交易綠茶3.5萬噸
茶葉種植在這里歷史悠久,這里就是一個因茶而生的古鎮(zhèn)。松陽縣的浙南茶葉市場,被譽為中國綠茶第一市,2019年這里的交易總量3.5萬噸,交易總額達64億元。目前松陽大木山茶園已經建有游客中心,這里也是松陽地區(qū)游客去最多的一個茶園。
大山木茶園規(guī)模巨大,建議是要乘坐電瓶觀光車,也可以租借自行車騎行,騎自行車大概游玩2個小時可以轉完茶園景區(qū),茶田里有騎行環(huán)線8.3公里,專業(yè)騎行賽道7公里長。進入茶園,能在茶園里體會采摘茶葉的樂趣,也可以拍攝采茶女,或維護修剪茶樹的老人的身影,采茶的季節(jié),會有很多攝影師來這里紀實拍照,這座茶田也會看到很多拍攝婚紗的新人。
茶園面積巨大,走到茶園的高坡之上,也看不到茶園的邊,到處都是延伸的茶園的茶田埂。茶園里點綴有一些魚塘和民居。航拍附近的茶園,才能發(fā)現這里茶園非常整齊和壯觀,雖然茶田埂沒有非常整齊劃一,但龐大的規(guī)模還是讓人頗為驚奇。
在茶園田和周邊的路邊,可以發(fā)現很多果樹,可以用票兌換茶園里的大碗茶喝,好鄉(xiāng)村的大碗茶味道,這種環(huán)境下喝大碗茶,非常有田園意境。
這里是著名的茶葉產地,當地茶文化濃郁,就連做菜也會用茶葉。如果在這里的飯店用餐,會發(fā)現當地茶葉代替蔬菜和調料,進入了很多的菜品,茶文化已經融入了當地的方方面面。
5. 我國哪些地方盛產茶葉
北方也出產茶葉的,綠茶為主。中國北方最北的是山東地帶(北緯35.l~38°),山東省諸城市和蓬萊市,適制茶類:綠茶。我國江北茶區(qū)南起長江,北至秦嶺、淮河,西起大巴山,東至山東半島,包括甘南、陜南、鄂北、豫南、皖北、蘇北、魯東南等地,是我國最北的茶區(qū)。
6. 我國種植茶葉的地區(qū)
茶葉樹為亞熱帶樹種,喜溫暖濕潤的氣候,適宜栽培地區(qū)年平均氣溫為15-25℃之間,年要求降雨量在1000-2000毫米之間。以酸性紅壤、紅黃壤、黃壤的丘陵、高山環(huán)境為宜;易旱易澇、石灰質、近中性或堿性土壤不宜栽植。
茶葉生產的最低日平均氣溫為10℃,以后隨氣溫的升高而生長增快,日平均氣溫15-20℃時生長較旺,茶葉產量和品質較好,日平均氣溫超過20℃生長雖旺盛,但茶葉粗老質量差,當日平均氣溫低于10℃時,茶芽生長停滯進入休眠。我國一般茶葉新梢生育4-5月為最旺盛時期,其次在7-9月。茶葉樹新梢不采摘的自然生長,茶葉每年只發(fā)2-4輪,管理好,采摘技術措施得當可達到5-8輪新梢。
7. 我國盛產茶葉的地區(qū)是哪里
古人傳說始于黃帝時代?!渡褶r本草經》中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边@是一則關于茶的傳說,可信性有多大,尚不可知。
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即茶最早是一種藥用植物,它的藥用功能是解毒。因此,當時茶并未進入人們日常生活飲料系統。 根據文獻記載。茶的種植和使用,始于秦漢時期.《漢書·地理志》有“茶陵”。
茶陵,在今湖南省,漢代屬長沙郡,以位于茶山之陰而得名。西漢王褒《童約賦》有“烹茶盡具”和“武都買茶”的記載,武都,在四川綿竹縣北,是當時的茶葉產區(qū)。當時的飲茶方式十分粗放,一般是將茶葉采摘回來,稍事加工后煮汁自飲,或用來招待客人。
到了唐代,出現了一位名叫陸羽(鴻漸)的茶圣。他總結了歷代制茶和飲茶的經驗,寫了《茶經》(三卷)一書,并創(chuàng)造了全新的制茶方法。陸羽的《茶經》對茶的起源、種類、特征、制法、烹蒸、茶具、水的品第、飲茶風俗、名茶產地等作了全面論述。
特別對餅茶的制作技術和加工,總結提出采、蒸、搗、拍、焙、穿、封七道工序。 關于茶的煎用,陸羽認為要得茶中“三味”,達到“極精”地步,先得克服“九難”,即采造、鑒別、器具、用火、用水、烤制、碾末、煎煮、飲用九項選擇。
且規(guī)定了具體要求。當時陸羽還曾被招進宮,為皇帝煎茶,得到贊賞,于是茶道大興。到了宋代,中國的飲茶習俗達到了窮極精巧的地步。 上至皇帝,下至士大夫,都有關于茶飲的專著。如宋徽宗(趙佶順《大觀茶經》、蔡襄的《茶錄》、黃儒的《品茶要錄》、趙汝麗的《北苑別錄》、宋子安的《試茶錄》等。
這時民間還出現了茶戶、茶市、茶坊等交易、制作場所.當時茶的品種之多,不勝枚舉。宋代飲茶習俗中,最有特色的是斗茶。 斗茶,不僅是飲茶方式,也是一種精神文化享受。蔡襄的《茶錄》一書,就是專門講斗茶藝術的著作。
其中提到斗茶時茶的加工、斗茶工具、斗茶方法等.北宋中期,斗茶習俗風靡全國,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無不以斗茶為樂事。這樣,就把飲茶的美學價值提到一個新的高度。 明清時期,茶葉的加工制作和飲用習俗有了很大改進。
此時,炒青制茶法得到普遍推廣,于是“沖飲法”代替了以往的“煎飲法”,這就是 今天所使用的飲茶方法。 茶飲進人飲食文化體系,雖有著十分久遠的歷史,但各民族、各地區(qū)的飲茶習俗,并沒有統一的模式.從美學角度講。
色、香、味是茶飲習俗中共同追求的目標.而要達到這一目標,除茶葉本身的因素外,最重要的是飲茶所用的水質要好。 其中,水質以山泉水為上品,用它沖出的茶,湯色明亮,香味具佳;茶具,以江蘇宜興紫砂陶為上品。
茶具要清淡高雅,古香古色,最好與居住條件。主人的身分地位文化修養(yǎng)相協調;沏茲方法(包括水溫和不可徹得太滿),俗諺”酒滿敬人,茶滿欺人”,是說敬酒和敬茶的方式有所區(qū)別。敬酒時要斟滿酒杯,表示相互間的盛情;敬茶時,則不可太滿,要讓客人慢慢品嘗,急緩之間,包含了酒俗與茶俗中的剛、柔之美. 茶俗始自民間,形式多種多樣.漢族茶俗中較有代表性的是,廣東潮州的“工夫茶”和蘇州的“七家茶”.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地區(qū)盛產茶葉,相應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飲茶習俗。
就是在不產茶葉的民族中,也隨著茶葉貿易和生活的需要。嗜茶成俗,而且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獨特的飲茶之道——茶道。
8. 我國茶葉的主產區(qū)
1、西湖龍井,產于浙江杭州西湖區(qū)。茶葉為扁形,葉細嫩,條形整齊,寬度一致,為綠黃色,手感光滑,一芽一葉或二葉;芽長于葉,一般長3厘米以下,芽葉均勻成朵,不帶夾蒂、碎片,小巧玲瓏。龍井茶味道清香,假冒龍井茶則多是清草味,夾蒂較多,手感不光滑。 2、碧螺春,產于江蘇吳縣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銀芽顯露,一芽一葉,茶葉總長度為1.5厘米,每500克有5.8萬-7萬個芽頭,芽為白豪卷曲形,葉為卷曲清綠色,葉底幼嫩,均勻明亮。假的為一芽二葉,芽葉長度不齊,呈黃色。 3、信陽毛尖,產于河南信陽車云山。其外形條索緊細、圓、光、直,銀綠隱翠,內質香氣新鮮,葉底嫩綠勻整,清黑色,一般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假的為卷曲形,葉片發(fā)黃。4、君山銀針,產于湖南岳陽君山。由未展開的肥嫩芽頭制成,芽頭肥壯挺直、勻齊,滿披茸毛,色澤金黃光亮,香氣清鮮,茶色淺黃,味甜爽,沖泡看起來芽尖沖向水面,懸空豎立,然后徐徐下沉杯底,形如群筍出土,又像銀刀直立。假銀針為清草味,泡后銀針不能豎立。 5、六安瓜片,產于安徽六安和金寨兩縣的齊云山。其外形平展,每一片不帶芽和莖梗,葉呈綠色光潤,微向上重疊,形似瓜子,內質香氣清高,水色碧綠,滋味回甜,葉底厚實明亮。假的則味道較苦,色比較黃。 6、黃山毛峰,產于安徽歙縣黃山。其外形細嫩稍卷曲,芽肥壯、勻齊,有鋒毫,形狀有點像“雀舌”,葉呈金黃色;色澤嫩綠油潤,香氣清鮮,水色清澈、杏黃、明亮,味醇厚、回甘,葉底芽葉成朵,厚實鮮艷。假茶呈土黃,味苦,葉底不成朵。 7、祁門紅茶,產于安徽祁門縣。茶顏色為棕紅色,切成0.6-0.8厘米,味道濃厚,強烈醇和、鮮爽。假茶一般帶有人工色素,味苦澀、淡薄,條葉形狀不齊。 8、都勻毛尖,產于貴州都勻縣。茶葉嫩綠勻齊,細小短薄,一芽一葉初展,形似雀舌,長2一2.5厘米,外形條索緊細、卷曲,毫毛顯露,色澤綠潤、內質香氣清嫩、新鮮、回甜,水色清澈,葉底嫩綠勻齊。假茶葉底不勻,味苦。 9、鐵觀音,產于福建安溪縣。葉體沉重如鐵,形美如觀音,多呈螺旋形,色澤砂綠,光潤,綠蒂,具有天然蘭花香,湯色清澈金黃,味醇厚甜美,入口微苦,立即轉甜,耐沖泡,葉底開展,青綠紅邊,肥厚明亮,每顆茶都帶茶枝,假茶葉形長而薄,條索較粗,無青翠紅邊,葉泡三遍后便無香味。10、武夷巖茶,產于福建崇安縣。外形條索肥壯、緊結、勻整,帶扭曲條形,俗稱“晴蜒頭”,葉背起蛙皮狀砂粒,俗稱蛤蟆背,內質香氣馥郁、雋永,滋味醇厚回苦,潤滑爽口,湯色橙黃,清澈艷麗,葉底勻亮,邊緣朱紅或起紅點,中央葉肉黃綠色,葉脈淺黃色,耐泡6-8次以上,假茶開始味淡,欠韻味,色澤枯暗。
9. 我國茶葉主要分布地區(qū)
1、西湖龍井
西湖龍井,居中國名茶之冠。產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圍的群山之中。多少年來,杭州不僅以美麗的西湖聞名于世界,也以西湖龍井茶譽滿全球。西湖群山產茶已有千百年的歷史,在唐代時就享有盛名,但形成扁形的龍井茶,大約還是近百年的事。相傳,乾隆皇帝巡視杭州時,曾在龍井茶區(qū)的天竺作詩一首,詩名為《觀采茶作歌》。
西湖龍井茶向以“獅(峰)、龍(井)、云(棲)、虎(跑)、梅(家塢)”排列品第,以西湖龍井茶為最。龍井茶外形挺直削尖、扁平俊秀、光滑勻齊、色澤綠中顯黃。沖泡后,香氣清高持久,香馥若蘭;湯色杏綠,清澈明亮,葉底嫩綠,勻齊成朵,芽芽直立,栩栩如生。品飲茶湯,沁人心脾,齒間流芳,回味無窮。
龍井茶區(qū)分布在西湖湖畔的秀山峻嶺之上。這里傍湖依山,氣候溫和,常年云霧繚繞,雨量充沛,加上土壤結構疏松、上質肥沃,茶樹根深葉茂,常年瑩綠。從垂柳吐芽,至層林盡染,茶芽不斷萌發(fā),清明前所采茶芽,稱為明前茶。炒一斤明前茶需七八萬芽頭,屬龍井茶之極品。龍井茶的外形和內質是和其加工手法密切相聯的。
過去,都采用七星柴灶炒制龍井茶,掌火十分講究,素有“七分灶火,三分炒”之說法?,F在,一般采用電鍋,既清潔衛(wèi)生,又容易控制鍋溫,保證茶葉質量。炒制時,分“青鍋”、“燴禍”兩個工序,炒制手法很復雜,一般有抖、帶、甩、挺、拓、扣、抓、壓、磨、擠等十大手法,炒制時,依鮮葉質量高低和鍋中茶坯的成型程度,不時地改換手法,因勢利炒而成。
10. 我國茶葉的主要產區(qū)
我國有浙江、江蘇、安徽、福建、四川、云南、廣東、海南、江西、臺灣等23個省市區(qū)產茶,從海拔幾十米的平原到海拔2600米的高山,有上千個縣市產茶。而各地的地形、土壤、氣候等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些差異對茶樹生長發(fā)育和茶葉生產發(fā)育和茶葉生產影響極大。正所謂高山出好茶,在不同地區(qū),生長著不同類型、不同品種的茶樹,從而決定了不同的茶葉品質。
目前我國茶區(qū)大致分為4個,即:江北茶區(qū)、江南茶區(qū)、西南茶區(qū)、華南茶區(qū)。
1. 江北茶區(qū):江北茶區(qū)位于長江中、下游北岸,包括河南、陜西、甘肅、山東等省和皖北、蘇北、鄂北等地。江北茶區(qū)主要生產綠茶。 是我國最大的茶區(qū)。茶樹大多為灌木型中葉種和小葉種。
江北茶區(qū)地形較復雜,與其他茶區(qū)相比,氣溫低,積溫少,茶樹新梢生長期短,適宜制作綠茶,香高味濃。
2. 江南茶區(qū):江南茶區(qū)位于中國長江中、下游南部,包括浙江、湖南、江西等省和皖南、蘇南、鄂南等地,為中國茶葉主要產區(qū),年產量大約占全國總產量的2/3。茶樹大多為灌木型中葉種和小葉種,以及少部分小喬木中葉種和大葉種。
江南茶區(qū)大多處于低丘低山地區(qū),也有海拔在1000米的高山,如浙江的天目山、福建的武夷山、江西的廬山、安徽的黃山等,幾乎都是“高山出好茶”的名茶產區(qū)。高山茶園土壤涂層深厚,土質較肥沃,而低丘茶園,土層淺薄,土壤結構差,有“晴天一把刀,雨天一團糟”的現象。該茶區(qū)適宜發(fā)展綠茶、青茶、花茶和名特茶。
3. 西南茶區(qū):西南茶區(qū)位于中國西南部,包括云南、貴州、四川三省以及西藏東南部,是中國最古老的茶區(qū)。茶樹品種資源豐富,生產普洱茶、紅碎茶、綠茶、花茶、邊銷茶、名特茶等。
云貴高原為茶樹原產地中心。地形復雜,有些同緯度地區(qū)海拔高低懸殊,氣候差別很大,大部分地區(qū)均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冬不寒冷,夏不炎熱。土壤狀況也較為適合茶樹生長。
4. 華南茶區(qū):華南茶區(qū)位于中國南部,包括閩中南,桂南,滇南,海南,臺,粵等?。▍^(qū)),為中國最適宜茶樹生長的地區(qū),被譽為一類產區(qū)。有喬木、小喬木、灌木等各種類型的茶樹品種,茶資源極為豐富,生產紅茶、烏龍茶、花茶、白茶和云南普洱茶等。